夏朝是《史记》记载的朝代,也进入了教科书,为何西方人还是不认同
谢谢邀请
并非只有西方人不认同
其实不光光是西方人不认同,国内考古学界同样有疑夏的声音,比如主持二里头考古发掘的许宏。
其实对于夏是否存在,或者到底哪一个遗迹是夏。甚至还有人提出反证。
目前关于夏的记载,最早出现的周代的青铜铭文上,但这已经和历史中的夏相隔数百年了。以后世的记录,遗迹历史的规范性,要弄清楚几百年前元明时期的事情,都很困难。以古人当时,就更困难了,夏朝的记载少,而且多带有神话色彩,这对于确定夏确实帮助并不大。
奇怪的甲骨文记载
夏朝之所以被怀疑,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夏朝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就好比你发现一个古墓,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你就无法证明他是谁的墓一样,墓主只能存疑。
目前国内发现,并被确认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这是一种成体系的文字。正是因为甲骨文的出现,原本也被怀疑的商朝的地位,才被最终确定下来。
按照史记的记载,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那么甲骨文的记录就要远远早于周代的铭文。按说甲骨文如果有夏的记载,那么其可信程度,将远远高于周代的铭文,毕竟在历史中,夏商是衔接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目前的考证来说,甲骨文中记载的历史与后来史记中的历史有不小的出入,这也正常,后代朝改前朝的事情多有。但关键是,甲骨文中找不到任何关于夏的记载。
周有夏的记载,商没有夏的记载,那么问题来了,是商人在说假话呢,还是周人,目前的历史普遍是根据周后来的记载来的,毕竟甲骨文是到清末才出世的。
那么甲骨文中没有夏说明了什么,而且更奇怪的是,甲骨文中有禹的记载,他们对于商朝始祖的记载也有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商人刻意隐瞒了夏的历史,还是说周人为了显示他们的祖先曾经和商人一个地位,而抬出了一个夏。目前都只是猜测,没有证据。而缺乏文字的实证,这是想证明夏的人最大的致命伤。
怀疑夏的人,有句话,瓶瓶罐罐推不出夏朝。
但随着无数遗址的发现,不论是怀疑夏的,还是肯定的,都认同,不管夏存在与否,对于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都没有影响,无数的遗迹已经证明了这一切。
真知堂说上古史;对于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界一个最乏人问津的领域。春秋时期,孔子那么博学,对于夏时代的故事依然说我知道的不多,得去杞国问一下。杞国,春秋小国,乃夏之后裔。杞人忧天说的就是杞国的故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春秋孔子时期,夏朝离当时已经非常久了,所以缺乏更多的文献资料和史料,更不要说文物证据了。
夏朝之否定,首先不是西方人否定的,提出中华文明5000年的,恰恰就是一个西方人,号称仰韶文明之父的安特生。他在中国甘肃陕西一代考古,发现了仰韶文化彩陶,并对中国上古史有不少研究。但囿于当时的学术高度,他误以为此类彩陶乃至于西方属于很正常的事。
真正的疑古派是以民国时期学者胡适,顾颉刚师徒为代表的怀疑一切历史。但当时为什么他们的理论那么流行,原因在于民国时期是个革命的年代。往下的意思你就自己去联想联想,不用我说得太白了。
再往后走,以张光直为代表的美国培养的史学家,基本上依托的都是西方学者编撰的理论。以笔者手头上这把《中国文明史》为例,这本书是美国学者康拉德.希洛考尔和米兰达.布朗所著,应当说代表了西方史学家对于中华文明的普遍认知和理解。
在第一章 上古时代的中国里,从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1000年这个时间段里,分为几节,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第二节中国文字的起源,第三节青铜时代的出现,第四节,商朝。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根据中国是史料,应该是公元前1766年到前1122年为商朝。
按照这个时间段来定商朝,那么作者所言的“商文化的最早证据来自于一个名叫二里头的遗址”就极为正常了。而对于郑州二里岗文化,作者明显出现了错误,他们说:‘商代后期的遗址发现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二里岗,这一遗址暗示了到公元前15世纪和14世纪时,国家和社会已经更为复杂了,’。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稍微了解商周文化的朋友都会看出错误何在。
郑州二里岗文化第一不是商代后期,属于商代早中期,第二不在西北,在中原。第三不是公元前15世纪的商朝遗址,那个遗址是大名鼎鼎的殷墟,在河南安阳。
笔者手上的书为2008年第一版,《中国文明史 第二版》,暂且不说对于二里头是夏是商如何论断,这属于学术争论范围,仅就美国学者写出的这部教科书式的理论而言,对于二里岗文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是极为低下的,遑论更早时期的二里头文化。
到了今天,西风东渐。不少读者也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碎片化知识,就开始跟随西方人和民国人那些早已过时的理论,盲目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夏朝。
早于夏的时代的各个时期的文化,北方的红山,中部的仰韶,起于山东的龙山,后来席卷中原的河南龙山(庙底沟二期),湖北的屈家岭石家河,江浙的良渚都一一被发现和证实。今天良渚文化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对我国上古5000年文明的最好认定。
对于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西方学者仅仅是作为一个外国史,有那么几个东方学家会去探索一下。其出发点和好莱坞电影里流行的埃及探宝类型无有不同。但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发现和证明夏朝的存在却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作为一个民间学者,笔者对于西周以前的上古史也算浸淫多年,发表的文章都是依托已经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发掘报告和遗存的文物以及可靠可考的古籍文献,整理完毕后将作为中国上古史汇总结集出版。欢迎大家交流探讨,学术讨论,不要扣帽子,乱喷就好。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和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历史文化和文物鉴定知识和图片,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谢谢题主的提问。正如题主所说,夏朝是《史记》中记载的朝代,也写入了教科书,但西方人至今没有认同夏朝也确属事实。
夏朝是否存在?这是国内外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面临的一道共同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解答,国内外学术界普遍抱着非常审慎的态度。不敢与诸位专家学者共论,作为一枚文化领域爱好者,只是简要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考察一个朝代是否存在,至少需要两条标准。一是有可靠的文献记载,二是具有考古发掘的实物,尤其是有相关的文字佐证。以上两条必须相互印证,才能证明某个朝代的存在。
实际上,时至今日,不仅西方学术界不认同夏朝的存在(个人认为与“西方双重标准”、“有色眼镜”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在国内学术界对于夏朝是否存在也一直存有争议。原因至少是因为暂时还没有发现确凿且令人信服的考古证据来证明夏朝的存在。
个人觉得,对于夏朝,不能说“无法证伪它就是存在的”,也不能说“无法证实它就是不存在的”。这两种观点都存在逻辑上的错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情况下可以存疑,但存疑不代表否定。当然,我们可以“相信”。但相信是一回事,证实又是另一回事。
个人一直相信夏朝是存在的。例如,不仅《史记》,《尚书》中也有多篇对夏朝的记载,周初的人经常把夏朝与商朝、周朝相提并论。那时距离史书记载的夏朝灭亡仅500多年,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同时,期待着有关夏朝的令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考古遗址早日发现。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什么?
中小学《历史》教材明确告诉我们是夏朝。由于没有明确的考古学证据支持,西方学术界一直拒绝承认。大部分西方学者的态度并不是否认夏朝的存在,而是认为目前的证据不足以将其列为信史。
的确,按照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包括今人发展倡导的“四重证据法”的要求,夏史的充分证明和深入研究还远未完成,相信随着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和新科技的应用,这一天已不再遥远。
《史记》虽然存在错误,但基本上认为是一部严谨而伟大的历史著作。
对于五帝时代,太史公都对他的整理记述有很大的信心,更何况之后的夏代呢?
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夏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在殷墟被挖掘之前,商代考古同样处于空白,然而甲骨文的解读接近完美的印证了《史记》等记载的商王世系(对照表附本文末尾)。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史书中的夏王及其历史事件也基本可信。
夏后期都城斟鄩就在已经挖掘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或者巩义稍柴遗址。
读过《尚书》的朋友们会发现,这本书把最早的朝代称为虞朝,包括唐尧和虞舜执政时期。或者把尧、舜再分开,即唐、虞。
如果说黄帝仅仅是传说中的人物的话,尧、舜、禹的存在是不容怀疑的。他们都是曾经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周朝建立以后就曾分封尧的后人于蓟,在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开启了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这里树有蓟城纪念柱,蓟后被燕国所灭。
封虞的后人于陈,在今天商丘柘城一带,后被楚国所灭。封禹的后人于杞,在今开封杞县,同被楚国所灭。越也是大禹后裔建立的国家。
舜出身于有虞氏部落,故名虞舜。有虞氏的活动范围目前推测大约在山东济宁、菏泽和河南濮阳一带。这是传统上东夷族的区域,所以很多学者主张舜也是出身于东夷部落而非华夏。舜都城有说在蒲坂,即今天山西永济,由于舜接替尧而继位,这是可能的。永济乃妫汭之地,所以舜后人得妫姓。妫姓陈国国君的一支后代田氏战国时期取代了姜姓齐国。
尧出身于陶唐氏部落,故名唐尧。唐尧立国之初,在河北唐县,后迁徙到山东定陶、山西临汾翼城。翼城之地也称唐,西周成王封于其弟叔虞于此,后改称晋国。临汾襄汾的陶寺遗址,有专家推测即有可能是与尧有关。
隋末李渊发兵于山西而得天下,所以定国号为唐。
不是西方人不认同,我也不认同,所有秉持科学历史观的人都不会认同。
历史是一门科学,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定论。我不是说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可笑,这当然是高尚的情操,但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去研究历史却是可笑的,和当年义和团没有什么分别。
商朝拥有灿烂的文明,文明不可能从天而降,所以理论上讲,商朝之前肯定还有某个政权,也许不是国家,只是原始的部族,但也肯定会有,这是定论,但那个政权叫什么,在哪里,什么制度和规模,这些我们都一无所知,还需要时间去考证。
中国历史凭什么非得让外国人承认?夏朝历史有无文物佐证我不知道。但司马迁写《史记》之前可是做了近20年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仅是收集资料,还到有关历史的实地调查。我前年去了趟浙江绍兴,那儿的大禹陵是不是文物?
北宋发生的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哪个影响大
我是‘人知不过’,很高兴回答这道问题!
回顾宋朝历史,宋朝期间发生了好多次起义事件,针对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我的看法是以下观点。
方腊起义很多人只是在《水浒传》里了解了一部分。但是和历史相差很大。方腊起义的起点在当时的两浙路(今浙江一带)从起义到方腊主力歼灭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其余参与分散势力,也在一年之内歼灭。虽说时间很短,但起义规模发展迅速,一度扩展到了今天江西,安徽,江苏部分地带,规模庞大,而且还建立了地方政权。起义期间给宋朝造成了不可挽回岌岌可危的危险局面。
经济上:宋朝末年,国家经济南移,两浙路在当时属于纳税大省!起义造成了交通阻塞,良田无人耕种,城市在起义中遭到破坏的局面,经济重心受到影响,导致宋朝税收减少。为了镇压义军,出动兵力,虽然时间不长,由于战场分散,战线漫长,宋朝经济进一步加重,给大宋和两浙一带带来很大经济损失。造成了国库空虚。
外交上:镇压义军内乱的过程中,无力应接外围势力,导致北方游牧势力和野心也迅速膨胀。而北方的游牧民族目睹了一切过程,摸清了宋朝的利弊。为宋朝加速灭亡,提供了基础!
《续资治通鉴》有这样描述:‘’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戕贫民二百万‘’。
宋人方勺《青溪寇轨》里面也有记载:为平方腊,‘’所杀平民不下二百万‘’。
宋江起义人人皆知,在今天梁山一带。也是通过《水浒传》大家有了认知。但是现实中宋江起义和《水浒》里面也相差甚远。原本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浩浩荡荡。宋江起义根本原因是政府国力空虚,官府为了筹备资金,看上了梁山水泊这块宝地,宣布梁山水泊全部充公,禁止百姓擅自打渔等一系列工作,违者轻从罚,重量刑的制度。当地一些靠水上营生的渔民就断了生计,在加上宋朝后期税务繁重,皇帝不问朝政,官府欺压百姓,民不聊生。在宋江等领导人的指挥下,为了反抗暴政维持生计,又借着梁山水泊易守难攻的地形与官府展开了厮杀,一度对朝廷威胁。据说最后被知州张叔夜劝降招安,起义军结束!宋江起义没有和朝廷军队发生大规模的正面交锋。只是宋朝一场规模的农民起义军!
方腊起义,大规模的战争,加速了宋朝灭亡的时间,影响比宋江起义要大的多!
以上是个人观点,请大家积极探讨和微微批评!
真正的历史上,当然是方腊起义影响力远大于宋江起义,这两者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宋江起义发生之后,很快被地方政府知道,张叔夜就过来把宋江给剿灭了。
但是方腊起义,那可是在现在浙江、安徽、江西交界的数个州县活跃,逼得宋朝政府触动大军,连童贯都出马,花了不少精力才彻底剿灭的。
从宋朝政府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哪个影响大了。
实际上,宋江起义压根就没有什么意识形态作为支撑,而方腊这边则利用了民间流传的吃菜事魔教作为意识形态,一时间吸引了很多人参与。我们知道,思想这东西很厉害,宋江没用,方腊使用了,不久很清楚了么!
北宋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各地起义此起彼伏,而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然而,由于《水浒传》的影响,大部分人对于宋江起义更为熟悉,甚至认为宋江起义的影响力要比方腊起义更大,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北宋末年,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遂将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归“公有”,对入湖捕鱼、采藕、割蒲的百姓根据船只大小收取重税,并对违禁者以盗贼论处。然而,本就贫苦的百姓哪里承受的起税赋,靠水吃水的百姓生活无着,对朝廷的不满开始集聚到了极点。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占据梁山泊,招募义军,正式宣告起义,并随即率兵攻打河朔、京东东路,“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后又转战于青、齐至濮州一带,先后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
同年十二月初二,宋徽宗赵佶接到起义的消息,在亳州知州侯蒙的建议下,采取“赦过招降”之策,派人前往诏安,但并未成功,于是派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则避敌锋芒,率起义军自青州南下沂州,与官军周旋一年有余。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领义军攻取淮阳后,从沭阳乘船进抵海州(今连云港)。海州知州张叔夜派遣探马探知义军动向,在得知宋江以十余条钜舟直趋海滨后,遂招募精锐士兵一千余人在近城处设伏,另派小股部队踞海诱战。
同年五月,宋江果然率兵登岸来攻,结果遭到张叔夜的伏击,战败的同时,船只也被焚毁,退路断绝之下,宋江等人遂战败被俘,起义就此被镇压。宋江战败接受诏安之后,是否参与平定方腊起义的战斗,目前史学界仍有争论。
事实上,两宋曾爆发过大大小小数百次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其实只是其中规模和影响力较小的一次,其之所以为人所熟知,主要源于南宋的《宣和遗事》和明朝的《水浒传》,而我们所熟知的故事,其实是经过演义和虚构之后的。
从政和元年(1111年)开始,东南地区便深受“花石纲”之害,老百姓深受剥削压迫,反抗情绪日益高涨,方腊则趁机暗中组织发展势力。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初九,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军发动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头扎红巾等各色头巾作为标志,建立农民政权。不到十天时间,义军便发展至数万人。
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方腊义军在青溪县息坑全歼两浙路常驻官军五千人,兵马都监察颜坦被杀,随后,乘胜进取青溪县,俘获县尉翁开。此后,又先后攻克睦州、寿昌、分水、桐庐、遂安、歙州、富阳、新城等地,直逼杭州。
方腊起义与宋江起义,是北宋末期两大著名的起义,究竟谁的影响大呢?这里,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从起义的规模、范围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而言,无疑方腊起义的影响更大。
首先,方腊起义是有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就是明教的“二宗三际说”,二宗即光明与黑暗,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方腊起义是要建立一个光明的世界,这是有理论的,比起宋江起义显然是高明一点。
其次,方腊起义的规模比宋江起义大。方腊起义涉六州五十二县,这场起义导致200万人的死亡,为了镇压方腊起义,朝廷不得不动用边疆最精锐的15万大军。仅在起义的最后阶段,起义军被杀害的人数就多达7万人。反观宋江起义,规模要小得多,朝廷派去征剿的兵力,也只有数万人,比起对付方腊的兵力要少得多。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则宋江起义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宋江起义比起方腊起义,规模要小得多,但实际上对中国后世的影响之大,却是任何一场起义都不能相比的。这就不能不说到《水浒传》的作用了,因为这部哙炙人口的小说,使得梁山泊好汉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化、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尽管小说写的宋江起义,与历史真实相去甚远,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小说宣扬“替天行道”、“造反有理”的思想,对明代之后的农民起义,到近世的天地会、哥佬会等秘密会社,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红军早期的游击战术,也是受于水浒传故事的启发。
北宋末年,发生的宋江起义人数不多,规模也不大,以至于一开始宋徽宗根本没理会,直到不久方腊起义发生,宋徽宗才觉得形式不对,开始派人征讨。方腊起义,规模比较大,最多时人数高达百万,自立为王,成建制规模,占领江南财政要地,对北宋经济和安定构成威胁。方腊起义的影响要远大于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因为《水浒传》而家喻户晓,梁山一百单八将广为流传,但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却并不是一百单八将,而是三十六将,宋江也不是又黑又矮的书生,而是智勇双全好打抱不平的人。梁山好汉也不是聚守梁山泊为根据地,而且到处流动,属于流寇性质的起义。
宋徽宗宣和元年,宋江被逼反,在梁山泊率众36人起义,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后离开梁山泊,在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攻城掠地,打下十余座州郡,一路人气很旺,所到之处,无人能挡,官兵上万人不敢与他对仗。在宣和三年五月,宋江带人从江苏沭阳乘船进攻海州(今连云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派人烧了宋江粮草,派伏兵断了退路,走投无路的宋江不得不率众投降。宋江起义前后经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草草结束。
很多人知道方腊起义也都是通过《水浒传》里面梁山好汉征方腊才知道的。宣和二年十月,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民众在七贤村起义,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参加起义,短短几天人数过万。方腊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各色头巾作为等级标志,建立农民政权。从这点看方腊起义要比宋江起义正式的多。义军兴起,势不可挡,很快就占领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五十二县,并建立了政权,而江南地区是宋朝主要的经济命脉,这也相当于断了宋朝的财路,在当时对宋朝的威胁极大。
宋徽宗感受到了压力,派童贯、谭稹带兵围剿。经过秀州失利,杭州失守,衢州失守,义军将领郑魔王被俘,婺州失陷,青溪县被攻陷等一系列惨败,方腊损失惨重,带领义军退守帮源峒,被宋军层层包围,经过惨烈厮杀,七万多义军战死,方腊被俘,后押回京城处斩,方腊经过一年多轰轰烈烈的起义也草草宣告结束。
从人数和规模上看,宋江起义人多时也就几万人,而方腊起义人多时高大近百万人,宋江起义是属于流寇性质的,没有固定根据地,一路打,一路占地,打完不建立管辖,呆些日子再走,再打,没有太明确的目的,也没设立推倒大宋的目标。而方腊起义是成建制建立的,自立为王,设年号,下属将军,丞相等各职位俱全,每打下一处都建立政权管辖,目的是推倒大宋,建立自己的政权。而且方腊被杀后他的残余兵力还和宋军纠缠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从这几方面看方腊起义的影响要比宋江起义大的多,也深远的多。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在北宋末年的时候,因为朝政的腐败导致民不聊生,每个地方的起义也开始了,在这其中对我们来说最熟悉的便是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了。因为好多人都看过水浒传,所以大部分人都觉得宋江起义是更熟悉的,都以为方腊起义的影响力不如宋江起义的影响力大。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宋江起义是在宣和元年(1119年)到宣和三年(1121年):在北宋末年的时候,财政困难挺大,朝廷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逐渐地把梁山伯的水域全部收为“公有”的了,这一水域一共有八百里。对于下水捕鱼,割蒲的老百姓,会根据他们的船只的大小来收取费用,要是有不愿意交税的就会按盗贼论处。然而,百姓本来就很贫穷承受不起交税的压力,靠水吃水的百姓的生活没有了希望,所以他们对朝廷很是不满意,就开始集聚到了爆发点。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开始招募义军,占据了梁山伯,正式的开始了起义,并且立即就带兵打仗了,他们先后攻了十余城左右,惩治了那些不务正业得贪官,杀富济贫,他们的声势日益的增长。在宣和三年五月的时候,因为宋江带兵攻击了海滨遭到了伏击,最后失败了,他们的船只也都被烧毁了,导致他们没有了一点退路,最后都被抓住了,从此起义也被镇压了。
事实上,曾经两宋大大小小加起来有过数百次的农民起义,而宋江起义只是在里边规模比较小的,影响力比较小的一次了。为啥会有这么多人知道宋江起义,是因为明朝的《水浒传》和南宋的《宣和遗事》。被我们所知道的宋江起义,其实是通过演义和虚构出来的。
方腊起义是在宣和二年(1120年)到宣和四年(1122年):从政和元年(1111年)开始,东南地区的百姓就遭到了“花石纲”的伤害,因为老百姓久久的被剥削被压迫,所以他们心里不服,反抗情绪也越来越高,方腊则趁这个机会背地里组织发展他的势力。在宣和二年十月初九的时候,方腊假装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老百姓发动了起义,称自己为圣公,建元永乐,他还设置了将帅,以他们的头巾分辨等级,头巾颜色不一样等级也不一样,还建立了农民政权。没到十天的时间,义军得人数就有了数万人。
慢慢的起义得规模越来越大,所以宋廷停运了花石纲,还罢了官职,想让百姓的怒火减少一点。还派了各路抚使去镇压起义。宣和三年二月,宋军包围了杭州,义军苦苦地战斗着,最后因为没了粮食只能被迫撤出了杭州,这是在方腊北伐失败后发生的事情。到了四月义军得处境一直往下滑,在同月的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攻击,导致义军得七万多人都壮烈牺牲了。方腊被抓之后,义军得各个部分仍然在奋战,直到宣和四年三月的时候,宋军才能把义军完全的压下去。
综上所述,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都差不多坚持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影响力和规模上来说,毫无疑问的方腊起义是更巨大的。虽然宋江起义的范围比较广,但自始至终都没能有个稳固的根基,就像那流寇一样四处游荡的,最终结果都是被剿灭了。而方腊起义就不一样了,在起义最高时期的时候还建立了政权,这对宋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朝廷只能抽调十五万大军前去平叛。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